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本网讯(李春 吴建涛 程东建)今年春分时节,美丽的大别山区春意正浓,到处一片生机盎然、鸟语花香。与春天不期而至的是死灰复燃的疫情,它们排山倒海、来势汹汹。
淮南告急,上海告急……
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中心卫生院张耀朝、吴晓玲、叶辉、耿良欢、段玉珍等医护人员临危受命,组建抗疫医疗队紧急出征!
队员们擎红旗、披白甲,上一线、打头阵,支淮1周、入沪9次、辗转6地,连续作战45天,采集核酸样本25万人次,用实际行动陪伴疫区人民度过最艰难的时光,赋予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是“疫”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一往无前的勇气
3月27日,张耀朝、吴晓玲、叶辉、耿良欢、段玉珍一行5人,坚定地踏上远去的汽车。
来到淮南市凤台县,偌大的县城显得有些冷清,街头看不到闲逛的行人,车也很少,只有零星的几家小店谨慎地维持着营业状态。
看到这样的场面,队员们心想:“看来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好像并不多,工作可能会比较轻松吧。”结果,八点钟不到,在检测点排起的队伍就已经望不到头了。众人默不作声,赶紧各就各位,录信息的录信息,采样本的采样本,迅速忙碌了起来。直到采集完最后一份样本,已经是晚上7点多。
“没想到头一天就打了一场恶仗,任重道远呀。大家辛苦了。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领队张耀朝这样鼓励道。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起早贪黑、走街串巷、进村入户,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核酸采样。工作虽辛苦,任务虽枯燥,却是这街头巷尾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一个小姑娘问爸爸:“为什么他们都用白衣服把自己蒙得紧紧的?好难看呀!”“傻丫头,他们都是白衣天使,是最美逆行者,是来保护我们的。”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迅速跑到一个“大白”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支援淮南任务,队伍返回金寨隔离点休整。第二天,队员们接到了支援上海的通知。队员们都很疲惫,尤其吴晓玲脚踝浮肿严重,但大家都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奔赴上海的队伍。
驱车7个多小时,于4月4日凌晨3点多到达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接受任务后,来不及调整,立即投入紧张的核酸采样工作中。
由于上海疫情严重,当地宾馆全部被征用,队员们需要前往市外住宿。
援沪的一个多月,随医疗队9进9出,辗转6地,返六安、经铜陵、转无锡、至如皋、过宿州、回金寨……晚上到达宾馆,躺在床上,经常是深夜一两点钟,早上天不亮又要出发;有时,直接就在车上休息,一觉醒来,踡得两腿发麻是常有的事。
每当耳畔响起“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金寨是革命老区”“金寨是洪学智将军的故乡”这些由衷的赞誉,一股难以名状的感动和力量油然而生,一切艰难困苦疲惫疼痛仿佛瞬间烟消云散。
“本轮疫情有3380名医护人员感染,昨天一天新增感染150名,大家务必做好消毒与防护!@所有人”。4月17日晚,援沪医疗队队长李善柱在群里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
大家沉默了。不约而同的是,谁也没有将这则消息告诉家人,电话里诉说的都是——“放心”“一切安好”“即将凯旋”“勿念”……
是“疫”丝不苟的细致,更是一站到底的坚韧
核酸采样是一个细致活儿,特别是人员信息和核酸样本必须一一对应,不能有任何差错;核酸采样也是个技术活儿,能否采集到有效的样本,也需要一定的经验。吴晓玲虽然是个“老兵”,但也不敢有半点马虎,每采集一份样本,都要不厌其烦的与检测人员核对信息、作提示。有时候,队友们会开玩笑说她嘴碎,她就回应一个淡淡的微笑。
防护服、隔离服、手术衣是队员们的“三大法宝”,是抵御病毒的基本屏障。面对无孔不入的病毒,大家都只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领队每天都会逐个检查队员的穿脱防护情况,反复强调注意事项,确保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会将队员们送上岗位。
上海的夏天好像来得有些早,才4月上旬,气温已经高达30℃。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和隔离服的“双重”保护下,队员们贴身的手术衣从粘上当天的第一滴汗水开始,就失去了干燥的机会,每次脱下来,都能拧出水来。
吴晓玲每天晚上第一件事就是用消毒液把手术衣消杀浸泡,洗净晾干,第二天早上穿起来才会放心一些。但在抗疫一线,也顾不了许多,累了席地而坐、困了和衣而卧,饿了随便找个地方草草扒拉两口。
耿良欢是个乐天派:“‘天当被,地当床,野草野菜充饥肠。’我们这盒饭里有红肠、又有萝卜,比革命战争年代强多了!”说罢,队伍里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4月9日上午,叶辉体力不支,突然晕倒。检查发现,是低血糖加上劳累过度、营养不良导致的短暂性休克。醒来以后,她二话不说,又投入了工作。她说,我是一名预备党员,必须永远战斗在岗位上。
20日,医疗队在外滩中心执行入户采样任务。外滩有很多老旧小区,上下楼大多没有电梯,需要采样的人群也不集中,有些还隔着弄堂、街区。由于长时间站立,吴晓玲的脚踝肿得像个馒头,为了完成任务,她咬咬牙,一瘸一拐地向小区走去。
26日,上海下起了小雨,医疗队的装备得到了更新,加上了第四大法宝——雨衣。五颜六色的雨衣一簇簇点缀在大街小巷,为冷冷清清的黄浦街区增添了不少活力。大家在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里,顺利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只是没有人注意到,脱下战袍的那一刻,贴身的衣物比外面的雨衣更加潮湿。
援沪医疗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更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大家“同吃一锅饭,共扛一杆枪”,全力守护着脚下的“阵地”。面对危险,大家互相提醒;面对困难,大家互相帮助;面对疲倦,大家互相鼓励。他们用最严谨的作风、最顽强的意志,交出了一份最优异成绩单:定点检测,他们平均每天站立12个小时,采样500余份;“扫楼”入户,他们人均每天要走2万步,敲开120个家门。
是“疫”无反顾的决心,更是一起向未来的希望
双河镇中心卫生院5名援沪医疗队队员,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24岁。他们是丈夫、父亲,是妻子、母亲,是儿子,是女儿。他们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更担负着抗击疫情的神圣使命。明天会更好是他们共同的期盼,一起向未来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吴晓玲生活中似乎有点小困难,爱人是高中毕业班班主任,儿子今年面临高考,压力都很大;自己冲在抗疫一线...在电话里始终少不了她与丈夫之间的关心和鼓励,也充满了对儿子的愧疚。
外科医生张耀朝,妻子独自经营着孕婴店生意,孩子正在上大学;外科护士长叶辉,丈夫常年在外创业,2个孩子交由婆婆拉扯;内科医生耿良欢,妻子听说他援淮援沪的消息,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往医院的宿舍,等着他凯旋;内科护士长段玉珍只有24岁,正与男友处在热恋之中,却甘受异地相思。
每当疫情来临,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无论面临什么困难,他们都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毫不犹豫、义无反顾,舍小家顾大家。
疫情发生以来,吴晓玲先后4次支援抗疫,队友们也都有多次参与抗疫的经历,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抗疫“老兵”,是革命老区最无畏的“战士”。
当下,仍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战士”,勇挑重担、逆向前行,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里没有畏惧和退缩,只有打赢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因为,大家始终坚信:阴霾,终将散去;希望,就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