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本网讯(记者程东建 通讯员彭世繁) 11月18日,风和日丽,冬日如春,中午河南省西华县清河驿乡刘集乡村大食堂热闹起来,长条餐桌擦得锃亮,志愿者把饭菜端上餐桌,刚做好的烩菜冒着热气,油花浮在汤面,混着自蒸馒头的麦香,引人口味大开。50多位老人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围坐餐桌有说有笑地吃饭。
“以前孤寡老人在家做饭吃,麻烦受累没滋味儿,现在在食堂吃饭,有汤有菜有馍,吃的温饱,吃出了幸福和健康。这要感谢村两委和全体党员干部,是他们的创造,给老人带来了幸福。特别要感谢刘帮超,他功劳最大。”92岁村民谢洪喜端着饭碗,边说边夹起一块炖得软烂的豆腐。

老人为啥要感谢刘帮超?刘集村民刘帮超,现年43 岁,20多年前外出创业,先后在天津、北京开办建筑公司,生意红火,收入颇丰;2023年,又在周口市开办了汽车修理保养站,生意也做的风生水起。刘帮超创业成功,一心想为家乡办点公益事业。2025年5月,刘帮超回村走访慰问群众,发现全村近200名孤寡、留守老人,生活对答,饥一顿饱一顿,一天两顿饭,做一顿吃几顿,凉了热、热了凉,缺菜少汤,肯剩馍、白开水泡馍,习以为常,已经影响了老人健康长寿。刘帮超向村两委提议,他出资在村里成立乡村大食堂,让老人免费就餐。在刘帮超提议下,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调查了解老人生活现状,党员干部对老人困难的生活状况十分同情,一致同意开办乡村大食堂,乡村大食堂进入了紧张筹备中。

6月刘集村迎来村两委换届,令人想不到的是,刘帮超以党员全票推选为党支部书记。这增加了他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了他开办乡村大食堂的决心和信心。他当即拿出6万元,购买了炊具和必须设备,以村里老学校为场地,3名退伍军人自报奋勇当志愿者,义务为老人做饭、照顾老人。7月1日,刘集乡村大食堂首次开饭,前来吃饭的老人、村民多达200多人,大食堂应接不暇。
对于刘集乡村大食堂,乡党委乡政府十分支持,党委书记刘陆伟,多次组织村两委、周口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住村工作队、村老年协会,召开“诸葛亮会”,就完善巩固提高大食堂,为老人添福增寿问题,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
大家一致认为,长期开办大食堂,需要资金做保证,资金来源只有发展集体经济。为发展集体经济,村两委进行了“三资”清理,清查出资源资产160万元。利用老学校教室,办起了村酿酒厂,有村干部和技术能人共同经营,获利补贴乡村大食堂。用学校10多亩场地,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种菜,养殖鸡鸭、猪羊,用于大食堂补贴。还利用村试验田、整理的荒地和老人们交给集体的责任田200多亩,村党员干部种植,收入归大食堂所有。
同时,村两委完善提升了乡村大食堂,吃饭的老人通过写申请,村两委审批,由200多人确定为50人左右;假期聘请了10几名学生为志愿者,接送、照顾老人;腾出教室让老人居住,并办起老年活动中心和卫生室,让老人玩乐和医疗疾病。大食堂还努力改善提高老人的伙食,馍菜汤一日三餐,温暖可口,天天改变伙食不重样,节假日改善生活,包饺子、炸油条。
村两委的做法,让全村干部群众看到了乡村大食堂的光明前途,纷纷为大食堂捐款捐物。在外创业人士、乡贤、群众自发捐款4万多元,捐大米、面粉各千斤,食用油400斤。
如今,刘集村50多位老人,在乡村大食堂吃得香,住的安稳,玩的快乐,聊家常、说趣事,热闹得像过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不是说在嘴上的空话,而是要落实到一件件民生实事中。乡村大食堂,合民心顺民意,村里有钱要办下去,村里没有钱,我自己出钱也要办下去。”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帮超信心十足、无比坚定地表示。
责任编辑 程东建 徐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