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10月31日,秋意渐浓的安徽省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安徽省赋能乡村工匠创新创造活力培训班(传承班)的学员们在此开展为期一日的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寻根问祖、非遗实践与鱼灯巡游,深度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独运与非遗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匠心独运:一竹一纸间的传承坚守
下午的鱼灯工坊内,学员们围坐在非遗传承人身旁,聆听鱼灯制作技艺的百年故事。“扎骨架是鱼灯的‘魂’,每一根竹篾的弯折都要精准到位。”一位年过七旬的工匠老师一边演示,一边感慨道,“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愿意静心学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学员们在他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竹篾扎成游鱼轮廓,再用宣纸细细裱糊。
彩绘环节更是点燃了大家的创作热情。一位来自皖北的学员在鱼身上绘出青花瓷纹样,她感叹:“看似简单的鱼灯,竟需要32道工序。每一笔彩绘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指尖流转间,粗糙的竹篾与素白的绵纸逐渐化作灵动的鱼灯,学员们亲手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也更深刻体会到工匠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璀璨之夜:鱼灯如星河漫游古村
傍晚时分,夜幕笼罩下的汪满田村被点点灯火唤醒。学员们手持亲手制作的鱼灯,在锣鼓声中汇成一条熠熠生辉的“光河”。鱼灯队伍穿梭于青石板巷弄,掠过潺潺溪流,犹如千百尾锦鲤游弋于梦境。村中石桥与广场上挤满了村民与游客,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鱼灯摇曳的光影映照在斑驳的马头墙上,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交融。培训班领队表示:“这场巡游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工匠们的匠心通过学员的双手,化作了照亮夜空的星辰。”
薪火相传: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新活力
活动结束后,学员们仍沉浸在震撼与感动中。一位从事竹编工艺多年的工匠坦言:“鱼灯制作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手艺——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更要走进生活、打动人心。”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技艺,更坚定了以创新思维守护传统的决心。
汪满田村以鱼灯为媒,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正如一位学员所说:“今晚我们点亮的不只是鱼灯,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火种!”这场跨越古今的旅程,正为安徽乡村工匠的创新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胡健 周建飞 程东建)
责任编辑 程东建 徐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