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秋粮生产是全年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而安徽省青阳县酉华镇作为当地水稻种植核心区域,常年双季晚稻、单晚稻种植面积超4700亩,水稻产量直接关联农户生计与区域粮食供给。然而,每年水稻进入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频发、灌浆质量差、管理成本高三大难题集中显现,成为制约秋粮稳产的“瓶颈”。
从病虫害防治来看,水稻后期易遭受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啃食,纹枯病、稻曲病也常大面积爆发。农户传统防治方式多为单一用药,不仅难以兼顾多种病虫害,长期使用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在产量形成关键的灌浆期,因田块肥力不均、夏季高温或阴雨等气候波动,水稻灌浆速度慢、籽粒空瘪率高,直接拉低亩产。更让农户困扰的是,传统管理需单独喷施农药、肥料、调节剂,一季下来要往返田间4-5次,既耗费人力(每亩需额外投入2-3个工时),又因农户自行混合药剂易出现配比不当问题,反而影响水稻生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为破解这些难题,青阳县农技推广中心联合酉华镇政府,以“技术下沉、精准服务”为核心,在全镇推广水稻“一喷多促”技术,从方案定制、物资保障到田间指导全链条发力,推动技术落地见效。
在技术方案定制上,团队结合酉华镇水稻品种、土壤肥力与气候特点,形成“一地一策”的适配方案。选用三氟苯嘧啶、甲维•茚虫威等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搭配芸乐收(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科学复配,实现“一次喷施即防病虫害、促灌浆、提抗性”的多重效果。同时,针对农户担心的药剂混合问题,镇农技人员提前测算好每种药剂的用量比例,制作成“傻瓜式”操作手册,确保农户按比例调配即可安全使用。
在作业效率提升方面,镇政府牵头协调专业农机服务团队,推广无人机喷施作业。相比农户人工背负喷雾器,无人机不仅每亩作业时间缩短至5分钟,还能保证药剂喷施均匀,避免漏喷、重喷问题;同时明确作业“安全准则”:避开中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防止药剂挥发失效;遇3级以上大风或降雨天气立即暂停,喷后24小时内遇中到大雨则组织补喷,最大程度保障作业效果。
在服务保障上,建立“县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普通农户”的联动机制。农技人员分片包保,定期深入田间巡查,指导农户把握最佳喷施时间(水稻孕穗期至灌浆初期),并现场演示药剂调配、无人机操作要点;同时组织种植大户开展“现身教学”,分享技术使用经验,带动周边农户主动参与。
“一喷多促”技术在酉华镇落地后,迅速展现出显著成效,成为秋粮稳产增收的“助推器”。在病虫害防治上,技术实现“一药多防”,全镇水稻中后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提升30%以上,纹枯病、稻曲病发病率降低25%,农户无需再频繁补喷农药,田间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在产量与收益上,技术有效促进水稻灌浆成熟,籽粒饱满度明显提高。经实地测产,应用“一喷多促”技术的田块,平均亩产比传统管理田块增加5%-8%,按单晚稻平均亩产500公斤计算,每亩可增产25-40公斤,以市场价2.8元/公斤测算,每亩农户可增收70-112元。同时,技术将多次作业整合为一次完成,每亩节省人工成本80元,减少药剂使用量15%,双重降低种植成本。
石安村种植大户聂红军是技术的直接受益者,他表示:“以前水稻后期光打药施肥就要跑好几趟,累不说还怕效果不好。现在用‘一喷多促’,一次就搞定,稻子没病没虫,穗子还饱满,今年收成肯定错不了!”
如今,酉华镇“一喷多促”技术推广面积已覆盖全镇80%以上的水稻田块,不仅为秋粮稳产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服务模式。后续,酉华镇将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该技术,推动水稻种植向“轻简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汤玉贵 施青林 关彥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