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书写出壮丽的篇章。原中共阜阳地委书记陈复东,便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杰出代表。他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怀,成为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先锋兵,为阜阳乃至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陈复东同志于 2024 年3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97岁。他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杰出的领导干部。在陈复东书记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文追记这位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先锋,缅怀他的改革伟绩。
初到阜阳:直面困境,勇立潮头
1983 年初,陈复东同志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来到了阜阳这片充满希望却又面临诸多挑战的土地,出任阜阳地委书记。当时的阜阳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地区,辖管阜阳市、阜阳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界首县、太和县、亳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等11个县市,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100多万人。当时的阜阳地区,可谓是“一贫二白”,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苦,被戏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面对这样的现实,陈复东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他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地委书记,他的使命就是带领阜阳人民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富裕。
要改变阜阳的面貌,必须先了解阜阳的真实情况。于是,陈复东书记带着地委办公室和政研室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在调研中,尽管工作人员给他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有工业的、农业的、粮食的、副业的,各种指标和数字面面俱到,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数字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农民关心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在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质朴的目标:“一年四季吃细粮,家家户户住瓦房。”这一目标,直击阜阳地区老百姓的心声,它让阜阳地区一千多万农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推行大包干:勇当农业改革先锋
陈复东书记是推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先行者之一。早在1979年,他在担任宿县地委委员、固镇县委书记期间就推行了“不动磙子责任制”,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的高度赞扬。所谓“不动磙子”,就是指除去小麦、稻子、大豆、谷子之外的其他农作物,如红芋、棉花、芝麻、油菜、花生、玉米等,收获时不须用磙子脱粒,对这些农作物率先实行大包干责任制。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9年11月,《安徽日报》以《从“大呼隆”磨洋工到“不动磙子包到户”》为题,整版介绍了陈复东书记在固镇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经验,《安徽日报》为此还配发了《为社员劳动致富叫好》的评论。
然而,当陈复东书记到阜阳地委任职后,发现这里的农业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很多乡村仍然坚持集体劳动,认为推行大包干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面对这种情况,陈复东书记没有丝毫的犹豫,亲自深入农村,与村干部沟通,与农民们交谈,让老百姓认识到大包干的好处和重要性、必要性。陈复东书记深入颍上县小张庄调研期间,亲自给村党支部书记张家顺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努力开导下,小张庄村两委干部和农民终于认识到大包干的优势和好处,张家顺向地委汇报说:“我这里也坚持不住了,家家户户找我要求大包干,包就包吧,管它什么主义,先把产量搞上去,先解决吃细粮住瓦房的事,再说姓社姓资吧!”于是,阜阳大地农业改革的春风迅速吹遍每个角落,大包干责任制在阜阳得到了全面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明显得到了改善。
阜阳模式: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陈复东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在阜阳工作期间,深入研究阜阳的经济现状,积极探索适合阜阳发展的经济模式。他在推广农业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区调研,探索出影响全国的“阜阳模式”,在八十年代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阜阳模式”的内容是“四专两厂”,即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经济区、专业市场和户办工厂、联户办厂。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阜阳的农业资源优势,通过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格局;通过建设专业经济区和专业市场,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阜阳模式”不仅为阜阳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全国农业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新闻媒体报道后,四面八方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客户纷至沓来参观考察,开展商贸洽谈活动。“阜阳模式”一经实践,引起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央农研室主任的杜润生指出:“阜阳是中国传统农区的典型缩影,阜阳模式,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包括东部发达地区的后进地带,较之苏南、温州模式可能都更具有适应性和易学性。”
阜阳试验区:农村综合改革先锋
1987年1月中央1号文件发布后,阜阳地区抢占先机,陈复东书记积极争取中央书记处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率先促成阜阳试验区的设立,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中共安徽省委共同领导,杜润生主任和王郁昭省长亲自主抓,并于当年3月15日召开阜阳试验区领导小组成立大会,他担任组长,中央农研室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锡文、安徽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昭仁、阜阳地委副书记汪文斌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正县级单位、编制4名),由阜阳地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孙孔文兼任主任。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王岐山亲自护送第一批工作队员到阜阳试验区工作,代表杜润生主任出席会议并表示祝贺。至此,阜阳是唯一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直接领导和直接参与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试验区专班成立后,先后规划实施了20个试验区项目,并取得了重大成效,为中国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开辟中国农村改革新路径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情怀:摄影与写作情系三农
陈复东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领导干部,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非常爱好摄影和写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厚谊。1950 年,他在怀远县工作期间,率10 万治淮民工远征五河县淙潼河疏浚时,利用拥有相机的机遇,拍摄了反映治淮工效和民工生活的大量照片。这些照片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治淮工程的艰辛和民工们的辛勤付出,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从此,陈复东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摄影成了他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他拍摄的工作、风景和生活照片,多次被《安徽画报》采用。他在任宿县地委宣传科长期间,又拍摄了许多生产救灾及合作化工作方面的照片,《安徽日报》曾刊用过几十幅,尤其是 1953 年霜打麦子后,拍摄“雨后西北乡”5幅农民抢种照片,当年荣获安徽省摄影协会嘉奖。1983 年,他拍摄颍上县小张庄生态村环境优美的5幅照片,配诗发表在《阜阳报》上,为小张庄参选全球环保500佳提供了依据,该村后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命名为“全球500佳”。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皖北农村的发展变化,也展现了陈复东同志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怀。
陈复东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诗歌和论文同样充满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思考。1988年3月,涡阳县第一个商业示范区雉河楼竣工,时任县委书记李和中邀请陈复东书记为雉河楼开业剪彩。当天,陈复东作诗一首《登雉河楼》:“层层叠叠复重重,曲栏迴廊抱方城。金戈铁马烟云地,绿女红男陶朱声。弹指招商冠北南,揮手聚财挟西东。雉河楼頭货殖事,指点墨迹问和中。”他的诗集《望颖楼诗集》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农业经济研究》、《阜阳经济模式探讨》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从事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长达 13 年之久,《人民日报》发表过他的《和农民交朋友》论文;《红旗》杂志发表过他的《五个专业村调查》;省地报刊发表过他的《访欧纪行》、《改革中的快与慢》等诸多文章。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陈复东同志深厚的学术和文字功底,也反映了他对农业改革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他的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后,多篇被《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国当代决策文萃》、《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探索》、《中国改革发展大走势系列丛书》等多家书刊全文转载收编,他的业绩入编《中国当代名人录》,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他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里的卓越成就。
晚年建言:为我国农垦改革献策
陈复东书记1989年3月离休,享受正省级医疗保健待遇。他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他始终心系农业、农村、农民。2010年11月,他编印了《往事留痕—陈复东自选集》,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为农业农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2014年2月,已是87岁高龄的陈复东同志,与79岁的安徽行政学院原院长庞振月和73岁的安徽省农经学会会长、原安徽省农垦厅政策研究室主任陈进一起,向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联名呈报了《关于加快我国农垦事业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为我国农垦改革建言献策,得到了汪洋副总理的高度重视。这份建议凝聚了陈复东同志对我国农垦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农业改革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事业及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缅怀与传承:改革精神永远长存
陈复东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勇立潮头,争当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先锋,他领导的阜阳农业农村改革,是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艰辛和成功的探索,为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提出的“一年四季吃细粮,家家户户住瓦房”的目标,激励了阜阳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他推行的大包干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他创造的“阜阳模式”,为全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积极推动的“阜阳试验区”建设,为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摄影和创作,记录了农业发展历程、农村改革情况、农民精神风貌,展现了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怀;他晚年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卓越远见,为推动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创新贡献智慧,体现了他对国家发展大局的深切关怀和对民生福祉的执着追求。
陈复东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对农业农村改革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勇立潮头”,什么是“开拓创新”,什么是“改革先锋”。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阜阳人民的心中,铭刻在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的历史长河中。(杨健 孙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