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法治宣传维权网
曾几何时,无论在媒体做采访或与不相识的人见面,只要对方姓陈,总想问一问是否“义门陈”?再问“什么庄”?当得到一番“验证”后,心头一热、似有灵犀,彼此互握双手、便以“宗亲”相称,很快就拉近了距离……
我同《中华义门陈》杂志总编陈少德的相识也是如此。
那是2011年中秋节之后的周末,我在合肥一家制造“色选机”的企业兼职做营销顾问。前往江西德安和奉新县出差,那里是花生市场集散地。当晚由买过公司机械的陈姓老板在德安县城一家豪华大酒店设宴,大概有十几位人,基本上都姓陈,还是义门陈的“老家人”。因为德安县车桥镇是义门陈的发祥地。此刻,坐在首席上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中等身材、未语先笑,温文儒雅、表情丰富,气质像个诗人。他先是自我介绍:他叫陈少德,是谢浦庄的。我告诉他们:自己是江厦庄的。他又告知我职位:《中华义门陈》杂志社总编。我这才知道以姓氏命名的杂志竟冠上了“中华”二字,真是来头不小!我也告诉他自己是省城某报社的记者。很快,我们一见如故,有了很多话题,他大我六岁,自然便以兄弟相称了。除了是宗亲,还都是地道的“大别山人”。席间,大家纷纷夸赞他不仅是德安县的名人,也是全国义门陈的名人。因为《中华义门陈》杂志是天底下义门陈和德安县的金字招牌。非常了不起!于是,那天晚上都是他在即兴“演讲”,大家都竖着耳朵听。陈少德从义门陈起源说起,说到了《家规》、《家训》、《家法》,还有义门陈的世界之最:最早的私立大学“东佳书院”、最早的幼儿园“百婴堂”、最早的养老院“寿安堂”,最早的医院“医俗院"、最早实行“一夫一妻制”、最早发行义门陈货币等等,还有历经南唐、唐、宋三个朝代,九位帝王多次旌表和大臣题字。他像是一位历史学家,细致入微、引经据典,在说到“百犬同槽”、“摔锅分庄”时,显得自豪而肃穆,充满着感情的色彩,一些细节如同他亲眼所见一样,他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让我听得格外入迷,并随即从包里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这也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
晚上十二点多钟才散席。当时正值全国义门陈在德安统修族谱,陈少德作为此次修谱编委会的副主任,要带我明天去谱堂看看,也顺便提点建议。我告诉他江夏庄有专人负责,不便参于。他又执意邀我明天一定要去他的杂志社看看,还说我们这次偶然的相遇,堪称是久别的重逢!肯定是老祖宗赐予的缘份!出于对他本人和《中华义门陈》这本杂志的好奇,我欣然应允。
二
回到宾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未能入睡,说心里话,义门陈的家史,我是连皮毛都不懂,平时也从未看过家谱和有关史料。偶尔听人说起,总认为那是杜撰、传说罢了。今晚听了陈少德的叙述,真是年少不知曲中意,听懂已是半百人。我深感义门陈传奇的文化魅力,让那些不同凡响的名胜古迹都黯然失色。我后悔平常没有沉下心去关注“义门文化”,同是文化人,在他面前我感到羞愧不如、更显微不足道。我倏然想到了我祖宗的祖宗,居然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三百多年!数千人的家族皆是因义和聚,无私而立。无论怎么改朝换代、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家史如鉴耀千秋。为方便记忆和收藏,根据陈少德的叙述,我随即归纳成一段文字。这便是我对“义门传奇”最初的印象,恰如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永远存储在我的脑海里……
唐朝太和六年,义门始祖陈旺在江州为官,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在江西省的西北端、绵亘数百公里、九岭山脉的偏安一隅,一个名叫艾草坪的地方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今为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
当时,“旺、机、感、蓝、青”皆为五代单传,自青公开始接连生下六个儿子、六个儿子又生了十九个孙子、十九个孙子又生了三十二个孙子。人丁逐步兴旺,传说某年某月一夜之间出生了四十一个男孩,很快发展为几百人的大家族。由于世代和谐、重德笃义,唐僖宗御笔亲提“义门陈氏”四个字,并赐“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的对联,对陈家予以旌表。到了北宋初期,宋太宗先后三次御赐“至公无私”、“真良家”、“义居人”。自古都说“树大分叉、儿大分家”。而义门陈却独树一帜,竟然创造了历时332年、传承15代,一共3900余人不分家的历史。公元1020年,宋真宗也御赐对联:“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公元1060年,宋仁宗又御赐对联:“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天下第一,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无双”。特别是义门陈崇尚“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再到“东佳书院、东佳书屋”的教育体制,更是让人联想到“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的盛景。因此人才辈出,唐宋时期,从东佳书院走出了3位宰相、18位朝官、29位地方官、58位进士、八文龙九才子、403位举人等。
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方知沧海。如此和谐家风,让其喂养的100条狗也能和睦相处、同食共眠。传说宋太宗为验虚实,带了100个米粑,放在狗槽内,只见群狗各叼一个米粑含在口中,其中有一条白狗叼了两个米粑,众人见这条狗走到一间柴屋里,将米粑丢到一条瘸腿的老黄狗面前出来后,众狗才开始啃吃。宋太宗见此,连连赞叹。钦差大臣裴裕当即题写义门陈为“天下第一家”。后有名士撰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孝义;一吠突起百吠起怒,寨内同声共护门”。《中国姓氏通书》曾载文称赞:“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典故,1996年被录入世界吉尼思记录。
树大招风,物极必反,义门陈上下和睦、老少齐心,让统治阶层坐立不安。公元1062年3月,在包拯、文彦博的建议下,宋仁宗以陈氏家人散至各地作“文章道德、忠孝典范、”为由下旨令其分家。据史料记载:分家时把祖先铸造的一口大铁锅,吊到大梁上,让其自由摔碎,结果摔成了291片。最终义门陈按照朝廷的划分,奔赴72个州郡、144个县、291个地方,也称291庄,加上43个官庄,共计334庄,遍布全国各地。自此,历史上由皇帝下旨分家的大家族,启动了人口大迁徙。遥想当时那种辞别故土、骨肉分离,亲情难舍、各奔东西的场景,该是何等的凄凉和悲壮!从此亲人难以相见,家乡回眸成为故乡。但世间万物总有他的两面性。当时拆分的是一个家族,而如今壮大的却是一个姓氏。真是“一家繁衍成万户,万户皆成新义门”。据统计,如今,全国义门陈有三千多万人,海外有六百多万人。我想,这样的人口现状,若是祖先们九泉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三
第二天上午十点,陈少德准时开车来接我。一路上我在想:《中华义门陈》杂志,按说也是在省会南昌或者是九江市办公,怎么会在德安县城呢?也许,他是在编辑内部资料吧,千万别弄成非法出版物了。
车子在德安县义峰南路三十号、他自建的一栋三层小楼旁停下了。我瞧见门前果然挂着《中华义门陈》杂志社的牌子。随他走进编辑部,见楼上楼下都有人在办公。我迫不及待地从桌子上拿起一本杂志,随手翻了几页,我蒙圈了:这是一本62页大开本杂志,皆是彩色铜版纸印刷、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怪不得沉甸甸的。杂志的每期封面上都固定印了一行字:弘扬义门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文史出版社。杂志的目录上也醒目的印着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的丛书刊号和书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全国新华书店经销。杂志办的较时尚,内容、栏目也丰富,有“义门风范、纪实、典故、史记、文化、家风、分庄、故事、诗词欣赏“等等,作为几十年的媒体人,我顿时肃然起敬!我以为他是专业的报刊釆编,不料他告诉我:他就是个经商做生意的,平时爱看书、也爱写点小文章,办杂志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真是不可思议!我瞥见他的办公桌和书柜里,摆满了几大本采访记录和名人志士的历史文献,还有很多荣誉奖项。我自然要寻根刨底,陈少德也是快人快语、酣畅淋漓,话匣一打开,像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伴着流逝的岁月,停不下来……
陈少德自豪地说,他出生在一个红色的家庭里,听着义门陈故事长大的,而今又是宣传义门陈文化的义门后裔。爷爷是当年苏维埃政府的交通员,奶奶是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小时候他就知道很多有关义门陈的传说,长辈们也经常告诉他:你是义门陈的子孙,只要懂得义门陈分庄的来龙去脉,将来走遍全世界都不会陌生,有朋友、有饭吃……
1978年5月,改革开放刚开始,陈少德正值风华正茂,毅然放弃一份体面的工作,离开家乡河南商城,跟着他的舅舅来到江西德安县。那时他已知道德安是天下义门陈的老家,但不知道具体的地方,因此,他的行李箱里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捎上了一个“宝贝”一一家谱。到德安后,经过一番考察,他开始做水果批发,由于善结人缘、又会经营,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空闲时间,他都在翻看、研究家谱,了解义门陈的过往。还专门做了笔记。把家谱上记载的一些事件,都了然于胸。只要遇上了南来北往的义门陈人,他便有了侃侃而谈的交流资本。一时间,声名大噪,加上他为人厚道、重情道义,让他赢了市场、又赚了口碑,并逐步积攒了社会各界人脉。几年后他又瞄向了建材市场,生意越做越大,还买了两块地皮,自建住房,日子过得格外红火。从他知道车轿镇义门陈村的那一天起,心里就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暗下决心:今生要倾其一切,去宣扬、发掘义门陈文化,对其沉淀已久的传奇家史进行梳理和整合,使之绵延后世,惠泽族人。
于是,空闲时间,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车桥镇的义门村。那时他兜里不差钱,只要是与义门陈有关的大小事情,花钱从不吝啬。他告诉我:他多次背着家谱,去寻找和发现祖先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可是,历经几个朝代的变迁,哪里还现当年的痕迹?四处皆是一片荒芜的草地。这期间,当地的宗亲们正在筹谋建一个祠堂。以此祭奠“旺、机、感、蓝、青”五代单传的先祖,名为五祖祠。他积极响应、捐款支持,他觉得一个家族、一个宗祠,就是所谓的社稷!不仅能唤起家族的凝聚力,也是家人们祭奠、缅怀先贤的精神寄托,更是传承家风、家德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未来的发展和希望。五祖祠2004年峻工后。便开始有各地的宗亲来此寻根祭祖。这期间,他积极参与组建义门陈宗亲联谊总会、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包括义门陈故居的恢复和一些项目的筹建等。其中有些招待、宴请都是他自掏腰包,但他乐在其中。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陈少德耳濡目染、集腋成裘,竟然在心里萌发了要办一份杂志的念头。他觉得只有用文字传承才有意义,才能唤起天下义门后裔对祖先、故居、家史的记忆和眷恋。说干就干,当即他便去了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咨询内部刊物发行准印证的有关程序,得到答复是:先试刊几期看一下。他马上亲自采访和整理有关稿件,又去书店买来各类杂志,仔细研究杂志的版式栏目,最终在南昌《江西画报》社等有关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出了两期试刊,尽管反响不错,但还是因种种原因办不了刊号。虽然花了近十万元钱,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倒是贤惠、善良的妻子开始对他不理解、怨言很大,甚至找他吵架,认为他耽误了生意,不务正业。可他认为自己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似乎在冥冥之中听到了祖先穿越时空的嘱托、抑或是顺应时代的呼唤,最终,感悟和理想唤发出一种强烈的执着和动力!他不想退缩、也很较真,竟然放弃了建材生意,当时损失很大。妻子知道他倔犟的性格,最终只能支持和理解。几番山重水复,终于在2009年迎来了柳暗花明,当时在省里面一位退休老干部的帮助下,另僻蹊径,先后数次往返北京,终于得到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的支持和同意,《中华义门陈》杂志准许冠以“中华”二字,可以公开出版发行。接着,他又向有关部门顺利申请了书刊专利号和“义门陈”商标。再次自筹资金、自任总编,成立杂志社、组建编辑部,全身心投入到杂志的采编和发行中。当时,他还想把杂志放到南昌或九江市去办,但最终考虑到德安县毕竟是义门陈的发祥地,每年都有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宗亲来此祭祖,有着不一样的情节和意义。很快,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杂志,与陈氏家人如期相约。第一期出刊时,他不惜印刷了万余份,凡是能知道全国名地义门陈宗亲地址的,他都免费寄出,后来,杂志交给全国各地义门陈文化研究会代为集中订阅,单本定价最早是七元,现在连邮费十五元,也就是成本费用。杂志的发行和影响,引起了海内外义门陈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宗亲总会借机宣传、联系海内外义门陈人的一个平台。当初网络还不是很发达,因此,每次宗亲总会开展的重大活动,都靠这本杂志向外传播。于是,才有全国各地的宗亲、带着杂志来德安寻根、捐款。我问了陈少德捐款的去处。他说杂志社虽然有困难,但他本人从未接收过一分钱,所有的捐款都由宗亲总会收,总会也未给过他一分钱,办杂志所有的花费、开销都是他自己承担,他没有计较这些。但不管怎样,《中华义门陈》杂志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内外宗亲的宣传和影响,让车桥镇义门陈村在世界各地声名鹊起。很快引起了德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逐渐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此举对义门陈古迹的恢复、全国统修族谱以及旺公陵园的修建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陈少德经常被邀请至全国各地釆访,并参加各地的祠堂落成及有关纪念活动。十几年来,除了西藏、新疆、东三省,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义门陈居住的地方。这为他收集和整理义门陈历史文化遗迹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也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因此,他的采访本上记录了上千份即将失传的经典历史,有的文史资料极其珍贵,尽管是残垣断壁,但尚能起到历史的衔接作用。真是山阻不了来路、水断不了归途……
陈少德用笔印证心灵的慰藉,用心感悟时代的呼唤;让无痕的岁月缀满珍珠,让易逝的光阴激情澎湃。他的义门情怀,感动了很多人。我不禁想起了易中天曾经说过的话:一个人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作为义门陈的后裔、一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商人,虽然没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样的大格局,但他毕竟是在没有任何背景下,独自创办了一份公开发行的杂志,弘扬了绚丽璀璨的家族文化、赓续了和谐友爱的一脉之情。他的行为,正所谓同样是灯光,放在沙滩上,只能照亮很小的地方;而放在灯塔上,却照亮了一片海洋……
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没相见。偶尔也收到他寄来的杂志,我便从文字中获悉:他每年都奔赴红色老区缅怀革命先烈,多次参加广州红军协会主办的纪念毛主席诞辰活动,采访了全国义门陈很多社会名流和知名企业家,包括国家商业部陈邦柱部长、担任毛主席警卫队长达27年的江苏省海安藉宗亲陈长江,贺龙元帅的手枪队长、陈昌的儿子陈龙狮、上海交通大学退休老教授陈英明、贵州省桐梓藉将军陈开礼、美国华裔总商会会长陈清泉、中国慈善名人陈光标、台湾地区交通部公路总局原局长陈世圯宗亲、著名四川企业家陈宝森、杭州企业家陈宏福、武汉企业家陈祖斌、湖南企业家陈群、宜春市企业家陈其庚等众多义门人士。2018年,陈少德应邀参加首届世界家风大会,被推选为“旗手”,完成护送圣土尊,并向大会免费赠送300多本《中华义门陈》杂志,随之成功登上了中国人物榜,受到了海外华裔媒体跟踪报道。并推选为“世界陈氏文化交流中心”的秘书长。他用自已的胆识、智慧以及对义门陈历史文化的了解,不断策划杂志的选题和深化采访内容,让《中华义门陈》杂志顺利出刊33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有关义门陈家风、家训等,被中纪委监查部网站列为学习的典范。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此播放了《义门传奇》三集专题片,为弘扬传统文化传递了正能量。与此同时,他想用歌声唱响义门陈,于是,由他亲自作词,请人谱曲的《义门陈之歌》,与总政歌舞团洽谈后,由军旅歌手、国家一级演员耿为华,在2018年义门陈文化旅游节上正式独家演唱。2021年5月,义门陈家训被列为国家非遗。同年8月,义门陈文化园项目开始规化相关方案。这些光环都极大地鼓舞了陈少德的“义门”情怀和坚定的信念,为传承义门陈文化奠定了基础,在杂志宣传、推动下,义门陈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德安县旅游的名片,不断吸引大批仁人志士来德安寻根祭祖,尤其是美国华裔商会主席陈清泉、借祭祖之机专乘拜访了他。所有这些,对于陈少德来说,真是携着辉煌、载着收获,更是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风景。我有时候在想:很多年以后,也许义门陈的传奇故事里,这位仁兄肯定会成为一个新的传奇!
今年疫情放开后,陈少德几番邀我到德安“老家”看看,参观在建的义门陈文化园,还要谈谈杂志的情况、以及编辑出版家族丛书的计划。盛情难却,2023年6月8日,我坐上了合肥开往德安的动车。
12点34分,我从德安站下车,过了检票口,一眼就见他站在那里,还是他亲自开车。再次见面,我见他略显富态,那刚毅、质朴的脸庞,仍无视岁月的侵袭,依旧表现的圆润饱满、礼贤下士。当天吃过晚饭后,我们在宾馆里谈了很久,他告诉我:办了十几年的刊物,前前后后投入了二佰多万元。由于没有重要经济来源,还要给聘用人员发工资,一度想停刊,可是全国各地的宗亲仍要求他继续办下去。他也不好意思乞求帮助,十几年来,杂志社从未接受过一笔捐款,也曾经有宗亲企业家表示捐助,都被他谢绝了。他认为自己能坚持出刊,就不给别人添麻烦,倒是做广告可以。现在真正是资金短缺,捉襟见肘了。作为媒体人,我自然知道陈少德的苦衷。疫情三年,书刊市场早已是江河日下,线上线下两重天,如今正规杂志的阅读量,竟干不过手机里的一个公众号!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大家都是机不离身、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屏不离眼,终端随人走,手机随时看,真正的“同屏共振”。如此现状,让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世事变化之快,更让他措手不及,也就是几年时间,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异军突起,犹如江河改道,把传统报刊冲击得七零八落,即便是财政拨款的行业报刊也都被逼得停刊和转型,凉在了干涸的沙滩上。真是时代抛弃你,连个招呼都不打。何况他的杂志是彻头彻尾的民刊。但他绝对不相信自己会成会“末代总编”,因为自己传播的是义门文化、弘扬的是一脉亲情,而且杂志是以文字传承的载体,不以赢利为目的,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必将在家族文化的历史长卷里,有其靓丽的一页。因此,每期杂志出刊,他都分别寄给全国各地的文史馆和图书馆予以收藏,永久传承。
他告诉我:这本杂志如同他的孩子,每一期都倾注了心血和汗水,更是他毕生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想到每次去全国各地釆访,看到许多宗亲家的堂屋或祠堂里仍然挂着“义门陈氏”或“义门世家”的牌匾,包括有的客厅里至今还镶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他的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激情在燃烧、在释放,让他找不到停下脚步的理由。还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义门陈杰出人物,宛如天河星汉,举不胜举。特别是每到一处,那些未曾相识的宗亲们,只要是见了面,都视他为久别的亲人,让他激动不己、感慨万千,更让他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陈少德说的真情实意,直抵人心。他决定无论有多么困难,只要宗亲们喜欢看,他都要坚持办下去,确保每年出刊两期,若能得到宗亲们的支持,争取从季刊到双月刊再到月刊,如果不出刊,丛书刊号就会撤消。我只好委婉地安慰他: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往往是因为蜿蜒前行、避开障碍,路不通、拐个弯、绕一绕,也未必不是个好办法。现在报刊都是纸质十新媒体的模式,如同现在的文学期刊都在手机上开启付费阅读、订阅的功能,读者通过小程序、网站、公众号可以线上付费购买每期杂志,也可打包购买全年数字产品,还可以整合资源,联系义门陈有实力的企业家主办或联办。倘若能给文学爱好者或搞学术研究的义门子弟留下一块可以耕耘的园地,岂不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总不能交给政府相关部门去办一本只顾宣传单一姓氏的杂志吧?所以,《中华义门陈》杂志,是宣传家史文化的好刊物,记载了家族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活动,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该杂志是中国的唯一,应该由义门陈人自已办。尽管没有未知,却好比登山一样,开始总认为只要爬上了高峰,就会有片刻的喘息,岂知到了高峰,才会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喘息的一刻始终在前头……
次日,在陈少德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仍在建设中的义门陈文化园。赶巧碰上了德安县刘思宁副县长在此检查工作。一番交谈后,年轻的副县长深有感触地说:义门陈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属于德安的、是中国的、世界的,它所传承的家教、家风、连着民风、党风、国风,任何时候,和谐的家风,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灵魂,是齐家治国的根本,所以,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长期研究义门陈文化的陈峰会长如是说:我越来越感觉到:义门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一颗最耀眼的明珠,一千多年前,它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就别具一格,其奥妙之处就在于今天、仍能搭上时代发展的步履,与其吻合、相辅相成。比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小康生活、和谐社会、反腐倡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其文化基因和思想体系,在义门陈人相聚的几百年里都得到了反复的印证和演绎。这才是身为义门陈人的骄傲和自豪,在文化宣传方面,陈少德做的最出色,功不可没。
知名企业家、义门陈文化园投资建设者陈昌金介绍:该项目其中的东佳大学校园、将建成义门陈古村落模式,有六十多处按照历史文献进行复原。学生们通过实践教学形式,再现一千多年前义门陈大同社会生活和学习的场景。陈昌金说:作为义门陈的后裔,我同陈少德总编的信仰和理想是一致的,义门陈独特的文化内涵,诠释了“一家”的意义,其团结和谐的家风,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推崇的,家风正、则人正,人正,则社会正、社会正,则国家正。只有家国长相依,才能薪火永相传。 他们都说的非常精辟,无论是站在什么角度,都蕴含着深邃的思考,闪耀着辩证的智慧。融合了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义门”情怀。归根结底,“义门”情怀,就是一个人的家国情怀,是爱家、爱国的品德操守,是至公无私的完美体现。为了这份杂志,陈少德已经倾其所有,谈起过往,未留遗憾。身为义门陈的后裔,他做到了该做的一切、实现了当初的理想。称得上是义薄云天、厚德载物了。我相信很多年以后,在时光的深处,一定会记住铅字的分量;所有的记载,才是永恒的存在。
我告诉他: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后记:就在本篇文字即将发往杂志社准备付梓时,六月二十日下午,我从有关方面获悉:陈少德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代表人,以其申报的“中华义门陈文化传播”具有传承价值,准许入库《中国传承·人才智库》,并获得“中国传承人”荣誉。)
作者简介:陈胜利,男1963年生,安徽金寨人,媒体采编、现居合肥。1987年开始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有多篇作品获报刊征文和报纸年度副刊奖。电话:18919610875(微信同号)